LINKEDU 團隊年輕有活力,細心聆聽、專業分析、嚴謹選校,致力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專長,尋找合適自己的升學路。顧問有從初中就前往英國入讀傳統寄宿學校,有經歷過香港A-Level考試並透過UCAS報考英國大學,有經過香港HKDSE考試後才負笈海外升學,因為經歷所以理解,因為理解所以懂得,讓你的夢不限於想。
回憶起「入行」的契機,純屬「偶然」。我記得第一次和家長討論英國升學的情境,大約是七年前的事。那時候還沒有入行,故也缺乏學校提供的資訊和經驗,當時的侃侃而談全憑著自己在英國讀書的切身經歷。還記得當時和那位家長談起GCSE選科問題,完全是憑着我自己讀中學時選科的感想去提供建議,整個過程也不過是15分鐘左右。
原本我心想,我的答案其實也不過是一個曾經留學的過來人的普通之見,也不是什麼大道理。但我意想不到,那位家長在不停說「謝謝」的同時,竟然潸然淚下,甚至後退幾步向我鞠躬,他最後還說了一句:「我真的沒有聽過這個建議,多謝你!」聽到這番感恩的說話,我也沒想到我的拙見對於這個家庭來說是這麼重要,我當時就想,也許這個行業正是需要我這樣的一把聲音,能靠著「己見」去令每個迷茫學子豁然開朗。
如今,擔任升學顧問這個角色將近七年,我感到最自豪的不是學生的數目,而是我今天和七年前沒有什麼不同,依然在沒有包袱的情況下,去提供建議給師弟師妹。我們中心近70%的學生也是以前的學生介紹的,這個就是我最引以為傲的數據。與一個家庭能保持著長期的信任,在他們遇到疑慮時,能夠站在對方角度思考,為他們去分析更適合孩子的未來方向的個案之一。這裡有我作為升學顧問的一份職責,承托著一個家庭的希望,也有作為教育從業者的一份責任,盡我所知,盡我所能。
香港的教育制度一向著重考試,一切以背誦、考試成績及名次為上,同學每天由早上開始上課,到了放學就馬不停蹄去補習,從星期一到星期日日日如此,同學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發揮想像的空間。在香港,學業為學生帶來的除了壓力,就只有無盡的功課和考試。然而我相信每個同學都是獨一無二,人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和天賦。我並不相信一套相同的考試模式及考試成績並能定義一個人,自然也不能規限同學將來在大學學習的學科及未來的職業導向,學習自然應該是有功課和考試以外的成果。看著家長和同學們每天辛勞,我都會不禁一併心急起來。
我深信教育的真理不是只追求學業上的成就和學校的排名高低,英國教育能夠提供一個更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給學生,向學生灌輸應有的學習態度,同時能夠讓同學離開家人和朋友,去到新環境自己獨立生活,加強生活技能,為自己的將來做好準備。在英國,學校除了讓學生學習專科知識,啟發學生大至對世界的好奇心、小至關心自己身邊每天所發生的事,更重要的是希望學生能找到合適自己的學習模式,讓學生發掘潛能,為了人生做好準備。曾到英國交換的經驗,雖然時間不長不短,但是課程節奏卻十分緊湊,讓我感受到一個完全不一樣教育方式,更讓我認識到世界各地的朋友,至今仍有聯絡。而且更讓我感受到世界之大,我們不一定要為了讀大學而讀,反而是為了滿足自己好奇心,激起自己對將來的想法,找到屬於自己的路。
我作為升學顧問希望能夠給予同學合適的建議,找到自己心儀的學校和學科,透過多次討論我們一起慢慢找到屬於自己的路,同時也讓家長放心孩子的將來。不是只有升讀大學一年級才是唯一出路,正如我在前面所言,同學的人生不是由考試成績去下定論,每個同學升讀自己心儀的大學及學科的路都不一樣,人人都是獨一無二,家長和同學們都無需與別人做對比,每人面對的情況都大不相同。有人讀foundation,有人讀international year one;有人用A-Level成績報考大學,有人用DSE成績報考大學。我會為每位家長及學生講解合適的升學計畫、學校配套及支援、學科出路等。在你們升學的路上,我與你們並肩同行,再艱難我也會跟你一起開拓屬於你的路。
2016年,我以升學顧問為職業,至今走過第5個年頭。畢業自本地大學的我,在顧問界人人都讀「番書」的情況下,我絕對是個奇葩。那時,我唯一與「留學」扯得上關係的,大概也只能數大學時期那半年去法國當交換學生的經歷。
五年裡,我經歷過兩間升學中心,前東家是間老牌機構,教懂我「順從」是一個顧問的基本。學生、家長要什麼,那就給予什麼,要排名高的學校,那就給排名高的學校,但我那時總覺得不應如此。
後來加入了LINKEDU,我能做回自己,也真正領略到何謂「顧問」二字——義無反「顧」、「問」心無愧。
所謂「義無反顧」,對於我來說,路,是人走出來的,凡事總有可能。我仍記得我的一個個案,有個學生是一個純文科生,本來在香港讀傳理系,考慮到前景,想畢業後入讀健康科學科,找了多個顧問,每個人都說「唔得」,說她讀文科又怎可能轉理科呢?在我的建議下,同學自修了一些有關生物的課程,並完成了相關的實習,最後成功入讀了職業治療碩士。「得」還是「唔得」,其實都是看自己有多大決心,能夠義無反顧地勇於嘗試。而我,也會義無反顧地一起和你走或曲折、或艱難的路。
所謂「問心無愧」,對於我來說,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。每個年輕人總會迷茫,學生興許有無數個問題,但不要緊,我們慢慢來。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徵,再傳道授業、解惑、提出適應個體的建議和評價。循循善誘,誨人不倦,讓每個學生輕輕一躍便騰空而起,在成長的天空裡振翅高飛,而你們每個人的歸途,我也絕對問心無愧。
如果一定要給我自己添加一些標籤,比起「順從」,我覺得「理性」、「目標為本」、「執行力強」,更能代表我。在我身上,也許你會聽到我會糾正你的誤區,也會聽到與別不同的建議,這大概是一種匠人的心態吧!
「腹有詩書氣自華」是我一直相信教育如何改造一個人的涵養,亦是精英教育制度下,再分高下的精粹。我成長於傳統家庭,中小學入讀傳統女校,直至大學階段才赴英升學。家庭及中學給我的教育是教懂我如何優雅、自信,做到「巾幗不讓鬚眉」。不過直至我赴英升學,才發現這些形容詞只是紙上談兵。留學期間面對生活難題時,才了解到自己並不 ’Adaptive’ 去適應新環境。原來爸媽一直都對我十分保護,上大學前,完全沒有撞過板。所以,’Fear’ 是我出國讀書時最難克服的 ‘Module’。我曾經想像過,假如當年父母早一點送我到英國留學,接受過寄宿學校教育的我,又會是怎樣呢?
不經不覺已擔任升學顧問七年,從來我只用一個理念提供升學建議- 「將心比心」,LINKEDU容許我「忠於做教育的初心」。我非常理解作為學費投資者的考慮,但子女想法同樣重要。我的工作,就是要在兩者中取得平衡。憑過往經驗,為學生尋找最適合的學校。當中涉及不斷溝通,了解升學家庭需要及初衷。我以過來人經歷,預告學生將來有機會面對的難題,以至不會像我當年因心理準備不足而帶著 ‘Fear’ 赴英升學。我一直不遺餘力去介紹英國教育給香港家庭,因為其吸引力除了是重視學業、品德的培育,亦會培養到其他軟技巧,還有最重要的是,讓學生在最低傷害性的情況下,不斷 ‘Trial and Error’ 去作新嘗試。如果我的一席話可以令學生、家長重新反思,讓你們掌握所有升學考量因素,而作出不後悔的升學決定,就是成功的升學諮詢。在工作上最大的成功感,是找到最令升學家庭滿意的方案,並看到學生學成歸來。感恩一直赢得家長的信任。最後,勉勵各位同學不論是升學路、還是人生路,請記住 ‘Never settle for the least’。
我從小就十分嚮往外國的環境,憧憬著無拘無束的生活、一望無際的草原、天海連成一線的美景,所以我中五畢業後,就決定前往澳洲留學。當日懵懂的我,心潮澎湃、百感交集,感概著自己終於來到夢寐以求的國度繼續完成學業。記得那晚下著淅瀝小雨,我在澳洲寄宿家庭門前,懷著萬般不捨的心情目送父母離開,就這樣展開我4年的澳洲留學之旅。
初到基礎班的我很快就認識到新朋友,他們來自五湖四海—日本、韓國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等。澳洲的教學模式有別於香港,他們著重訓練學生獨立思考、自己解決問題,老師亦非常鼓勵學生發問,他們不怕「愚蠢」的問題,只怕你不發問。無論任何疑難,老師亦會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尋找答案。
升讀大學後,我有更多機會接觸到澳洲本土學生,他們令我真正感受到澳洲那種充滿活力的運動細胞、熱情好客以及陽光開朗的性格。而在三年的大學生涯裡,我最深刻的體會就是除了讀書外,留學這個過程一定要嘗試多些接觸不同的新事物、好好享受大學校園生活,擁有一個充實難忘的經歷。
我喜歡有趣又有使命感的工作,所以大學畢業後我便投身升學這個行業。我經常把我「過來人」的經歷分享給學生家長,如何從一個懵懂少女,慢慢蛻變成今天的我。我清楚學生在出發前會有何擔憂、會遇到什麼挑戰和困惑等,我會以自身經歷勉勵他們、開解他們、陪著他們一一渡過。每次學生家長第一次與我們接觸,他們都會對未來的道路感到困惑和迷茫。但是,經過我們一番細心講解、專業分析、嚴謹地為他們選擇合適的院校後,他們都有了清晰的升學路線。每次看見學生學成歸來,我都感到莫大的滿足感。
最後,我想跟你們説,你所經歷的、將會經歷的,我都一一走過,我完全明白你的感受,就讓我們一起經歷吧。
在英國學習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幾張「沙紙」,而是一種人生態度的改變。赴英十年,我曾於不同的寄宿中學就讀,從在香港時無心向學,初到英國時敷衍了事,轉校後學會主動學習,到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入讀「神科」,每一個階段仍歷歷在目。
如果有人問我,在英國留學生涯中最影響我的一件事,那一定是我 Year 12 轉校時的第一節數學課。那時,老師拿出一份A- Level的試卷給我們做,以評核我們的程度。其他同學都考到70分,已達到A級的水平,而我竟然考了0分。數學老師很困惑,還問我在考入學試時有沒有作弊。我跟他說,我沒有學過那些題目。老師沒有批評我,主動提出幫我補習。幾個星期之後,我就拿到了滿分,校長還在早會上跟全校表揚我。
在接下來的兩年,我深深體驗到英國教育的特別之處。在我的班裏有6個學生,其中3個的目標是考入劍橋大學。我相信當初他們能在第一節課的考試就取得高分,必定是在開學前就已經提前預習,「業精於勤」是我從他們身上學會的第一件事。而老師知道我的程度和同學有差距,每節課都會額外留時間給我,確保我能跟上我自己目標,和真正明白課題,「因材施教」是我從老師身上學會的第二件事。這段留學經歷帶給我的,從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。不同的學校可以有不同的結果,選擇正確,可以改變學生的整個世界。
回到香港後,我接觸過不同行業,待過不同崗位,但說到最享受的工作,一定是在LINKEDU,與學生和家長們一起解決升學上的難題。不少香港學生對選科帶有刻板印象,認為讀某些學科就不愁工作,又或者誤會了某些學科的性質,這並非他們的錯,只因為香港教育制度實在故步自封。作為顧問,我樂於分享自身的經驗,有時候甚至會充當「媒人」,拉上朋友來給我的學生講解行業發展。面對過不少在香港成績不理想的學生,到英國後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和學習的樂趣,拿到好成績入讀心儀的學科,那種喜悅到今天仍不斷感染著我。愛因斯坦曾說:「每個人都是天才,但如果你靠爬樹的本領評斷一隻魚,那隻魚會一輩子相信自己很笨。」天生我材必有用,我可以,你們當然也可以!
我曾是一名成績平凡的香港學生:從本地學校出身,經歷過填鴨式教育、會考補習班,還有無數的「朗誦節」。香港教育給我的得著是:懂得考試者為王。於是,我埋頭苦幹多年,學習「考試規則」和答題技巧,卻從來沒有真正地學到任何知識。當然,會考成績也不見得突出。直到會考後,選擇了去英國留學,才算是真正踏上「求知之路」。
英國教育著重學生是否理解知識本身,同時鼓勵創新和突破,反而不太強調考試成績,這與香港一貫的教育政策大相徑庭。作為純文科出身的我,中文5*在英國毫無作用;歷史全級排名Top 10,但是面對英國的歷史課程,倒背如流的答題技巧也無用武之地;還有宗教哲學,根本不知道為何物!初抵步的第一學期,我很多時候都是含著淚、堅忍讀下去。幸而,學校的老師及宿舍的師兄願意犧牲他們的課餘時間,幫助我渡過難關;而我來自香港的背景,為英國人的課堂帶來了「香港文化」之餘,也把香港人面對困難時的靈活多變、逆境自強的精神,應用在英國留學的生活裡。學會自力更生,善用有限的資源、自己解決問題,這是留學多年來,比起知識、證書更大的得著。
經歷英國寄宿中學、大學以至碩士課程,自問畢業成績與自己的性格一樣平凡。然而,在多年的英國文化、環境薰陶下,從著裝、行為,以至待人接物等「非學術層面」,造就了今天的我。作為一個典型的香港學生,我沒有看著排名選大學,實事求是地按照自己的能力和興趣,一步一步地登上研究生的階梯。我一直很希望把自己的經驗,分享給其他有意前赴英國升學的人。自從研究生畢業歸來後,我一直投身在英國教育顧問這個行業。
入行接近十年,有感英國升學顧問是一份極需「用心經營」的職業,絕非尋常中介可比。LINKEDU正是一個平台,讓我能夠豁然地把自己眼見到的、耳聽到的、自身感覺到的,呈現在大家的眼前,而不是像機器般硬推著一堆學校。作為過來人,我常強調「排名不是絕對」的道理,你們來英國讀書,是要感受英國文化,學習獨立生活,而這些體驗是屬於每位同學自身的得著。每次見到同學從英國歸來,每次都能見到他們的成長:不僅在衣著打扮上,更是在待人、談吐、處事上,都能顯出自信、自省和自立。